Project Details
Abstract
本篇研究主要目的以客觀的運動學分析(kinematic analysis)系統,配合臨床評估(Motor Activity Log, MAL;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BOTMP;Peabody-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 PDMS-Ⅱ)來探討修正式制動法(Constraint-inducedtherapy,CIT)對於非對稱性動作障礙腦性麻痺兒童劣勢側上肢功能的療效,並進一步探討受侷限後優勢手的表現及雙手協調改善情形、追蹤一年後個案動作的進步表現是否能維持。此外,本研究將採用兩種制動法的治療模式:團體與個人式,檢測此兩種方法是否引發不同的治療成效。制動法為近年來對於腦傷半邊偏癱患者為克服習得廢用症所提倡的一種復健治療模式,強調侷限優勢側肢體、並且大量提高使用劣勢側肢體的頻率。非對稱性動作障礙腦性麻痺兒童也有類似習得廢用症的問題,稱之為發展性的忽略,此療法的應用可提升此族群孩童劣勢側上肢的動作功能,進而提升個案日常生活功能的獨立性。目前研究大都為標準化評量工具、質性評估(錄影帶)、自呈量表等形式,來反應動作上的改變,對於基本動作控制策略的變化並未詳加瞭解,且未探討其所帶來的雙手協調的可能效益與優勢手的影響,其追蹤期最長只有八個月。應用精密且客觀的測量系統〈如運動學分析系統〉來瞭解治療後及一年後動作控制策略的改變,以及利用適當量表探討其優、劣勢手、雙手協調的變化是有必要的。而不同形式的制動法可能引發不同的參與治療動機,其所帶來的效益亦值得進一步探討。本研究將徵召六十位腦性麻痺兒童,隨機分為三組:一組接受個別化、為期三週、的制動法,第二組為團體式、為期三週的制動法,第三組為傳統治療組,亦接受三週治療,在治療前、治療後一週內以及一年後分別做上肢伸臂按鈴動作的運動學分析,以及三項臨床評估。這些研究結果將有助於臨床治療模式的改變。
Project IDs
Project ID:PC9508-0893
External Project ID:NSC95-2314-B182-045
External Project ID:NSC95-2314-B182-045
Status | Finished |
---|---|
Effective start/end date | 01/08/06 → 31/07/07 |
Fingerprint
Explore the research topics touched on by this project. These label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underlying awards/grants. Together they form a unique finger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