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Details
Abstract
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復健中,疲勞是一種常見的症狀。疲勞的出現,除了使動作功能表現降低,也造成臨床復鍵時的困難。對於某些非常容易出現疲勞的中樞疾患,如多發性硬化症,更有惡化病情的危險。單純力量的監測無法辨識疲勞的真正成因,也無法立即移除原因或針對原因加以訓練,也造成復健療效不彰。因此,正確的監控疲勞的發生,與疲勞的種類與比重,並發展有效的訓練模式,將有助於改善疲勞的程度,有助病患整體功能改善與其他復健計畫的執行。肌肉疲乏的成因有許多種,依照疲乏產生的位置,可分為中樞疲勞及周邊疲勞。中樞疲勞是只在腦或脊髓發生變化,始下傳之興奮訊號下降,無法完全興奮Alpha 運動神經元池,而造成的疲勞。週邊疲勞則是自Alpha 運動神經元池以下的組織,如運動神經元,突處,肌膜表面之動作電位傳導,興奮收縮耦合(E-C coupling)機制等的缺失。不同的疲勞原因,會造成不同位置的疲勞,其恢復的特性也不同。中樞疲勞可能因週邊疲勞影響而加劇。其影響可能為周邊代謝廢物的堆積造成的反射抑制,進而抑制中樞,而產生中樞疲勞。也可能因為週邊疲勞造成肌肉無力,中樞神經系統必須增加興奮程度,以徵召更多的動作單元參與收縮。因此,週邊神經肌肉訓練,如減少反射抑制或增加肌力,應可以改善中樞疲勞的症狀。傳統自主收縮模式的肌力訓練,對於易產生中樞疲勞的患者有施行上的困難。因為中樞疲勞的限制,患者的訓練強度在未達到週邊神經肌肉訓練效果前,就因過度的中樞疲勞而被迫停止。對於如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臨床治療上更把過度的肌力訓練,當作禁忌症,而使患者容易產生廢用性適應,使得週邊疲勞更為嚴重,進而又增加中樞疲勞的嚴重性。電刺激的訓練,不會受到中樞疲勞的限制,且電次激的訓練的作用位置位於周邊神經肌肉,對於中樞神經損傷患者較為安全。對於容易產生中樞疲勞的患者,電刺激訓練可能是一種較理想的訓練方式。電刺激對中樞疲勞的影響,可能為改善週邊反射抑制,或是單純增加週邊肌力,而兩者的理想訓練模式並不相同。因此,本計畫的目的為發展監測疲勞成分的貢獻度的分析方式,瞭解週邊因子對中樞疲勞的影響,選擇適宜的訓練方式,並以容易產生中樞疲勞的多發硬化症患者為模式,研究週邊電刺激介入對中樞疲勞的改善效果。本研究計畫將分三年執行第一年將建立疲勞成因監控模式,定量週邊疲勞量與中樞疲勞量對整體疲勞之貢獻度,研究中樞疲勞高危險群患者與健康人疲勞限制因素之差異,並作為第三年之訓練後之評估指標。第二年將研究與中樞疲勞相關之週邊因子,研究週邊疲勞與反射抑制對中樞疲勞的影響,並研究中樞疲勞高危險群患者與健康人表現之差異,以決定第三年之訓練形式。第三年將研究週邊訓練,對中樞疲勞的效果,利用第二年的結果選擇適當的週邊神經電刺激訓形式,研究長期訓練對中樞疲勞高危險群患者之中樞疲勞改善研究,並利用第一年研究所得之各成份疲勞監控法研究中樞與週邊疲勞對整體疲勞貢獻度之改變。本研究結果將增進學術上對中樞疲勞的週邊成因的瞭解,及發展定量研究方法。對臨床上將提供疲勞監測指標,及實際復健訓練治療法。
Project IDs
Project ID:PC9508-0892
External Project ID:NSC95-2314-B182-044-MY2
External Project ID:NSC95-2314-B182-044-MY2
Status | Finished |
---|---|
Effective start/end date | 01/08/06 → 31/07/07 |
Fingerprint
Explore the research topics touched on by this project. These label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underlying awards/grants. Together they form a unique finger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