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f the Subsurface Structure of Various Types of Active Regions Using Taiwan Oscillation(II)

Project: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Academic Grants

Project Details

Abstract

太陽內最強的磁束髮生在太陽活動區,這些磁束是由據信為太陽發電機的對流區底部浮現的。對流區底部的磁束以超環面的形狀存在,其強度大約為3~10×104高斯。這些磁束在對流區底部的緯度分佈與觀測到的活動區相當,在其浮升的過程中並無向兩極的移動並歷時約2~4個月。在赤道無活動區分佈之原因可能為:若磁束強度接近105高斯,則在低緯度因缺乏穩定解而不存在;如磁束強度約為3×104高斯,則因在上升過程有向兩極偏移的狀況。然而上述對於太陽活動區形成的描述僅為由磁流體力學模擬所做出的結論,在觀測上並沒有可詳細描述磁束浮升的結果供佐證。過去,我們利用聲波成像法及其反演法來研究成熟的活動區,可以建構其下方和磁場有密切關聯的相傳播速度擾動及聲速擾動。為了幫助我們瞭解活動區的產生以及演化過程,必須進一步對浮現與消失前活動區下方的太陽內部進行研究。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將首先延續過去對活動區下之聲速擾動,以聲波成像法與其反演法進行研究。由聲波成像法的反演所做的結果顯示,深度方面解析度的改善會帶來噪訊的放大,這和所使用的反演方法「調和最小均方根反演法」有關。因此我們將以其他兩種反演方法「最佳局部平均法」和「截斷奇異值分解法」改進其關聯性。最後,以改善過的反演方法以及台灣日震觀測網數據研究浮現與消失的活動區。

Project IDs

Project ID:PA9506-0423
External Project ID:NSC95-2119-M182-001
StatusFinished
Effective start/end date01/08/0631/07/07

Fingerprint

Explore the research topics touched on by this project. These label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underlying awards/grants. Together they form a unique finger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