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離騷」看屈原出處仕隱之糾結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Journal Article peer-review

Abstract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一語,概括了中國傳統士人面對現實社會的態度。劉紀曜曾撰文指出,在先春時候對仕隱出處的態度共可分為三類,即儒家的「道仕、時隱」、道家的「反仕、身隱」、以及法家的「祿仕、反隱」三種觀點,但他卻顯然忽略了同為先秦的討人--屈原在這一方面的主張,他在仕隱出處中雖曾有過猶疑的過程,然而最終卻有其獨特而堅定的主張,不能泛泛的將其見解歸入儒、道、法三家之中。因此,本文經過對〈離騷〉的考察與分析,得知屈原在出處仕隱的態度上,有著與上述三家不同之處,即有逸出三個典型之外,別具典型的地方,不容忽視。因為屈原那種視山仕濟國為終身使命與職責,不容退縮,九死不悔的性格,使他在出仕受阻後仍然忠君不二,愛國愛民,不忍退隱忘國,這種義無反顧的出仕觀,無疑的更貼近於後世同為文人的出處仕隱的心理。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ages (from-to)317-333
Journal臺北技術學院學報
Volume30
Issue number2
StatePublished - 1997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