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中風個案中 16%-84%有偏癱側肩痛及 39%-72%有中風後疲勞,嚴重干擾病患的復健治療、日常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基於高盛行率及不良影響,監控肩痛與疲勞及發展 治療介入非常重要。因此,急需驗證疼痛與疲勞的測量方式及評估潛在的疼痛與疲勞 介入。中風病人可能伴隨有半側忽視症、認知障礙、或語言障礙等問題皆會影響病人自評 疼痛與疲勞的能力。合併垂直數字等級量表與臉譜量表可能適合中風患者。簡易疼痛 量表與簡短疲勞量表測量症狀強度與干擾度,可提供更多訊息。這計畫的第一個目的 在檢視合併垂直數字等級量表與臉譜量表、簡易疼痛量表與簡短疲勞量表的心理劑量 特性。功能性電刺激似乎可提供減輕偏癱側肩痛,電刺激在後三角肌與棘上肌被指出有效 降低疼痛、半脫位、增加關節活動度與手臂功能。漸進式踏車訓練可能藉由改善體適 能及降低偏癱步態的能量消耗來減輕中風後疲勞。對無步行能力的中風病患,支撐體 重踏車則可鼓勵患者密集性特定任務的練習。這計畫的第二個目的在檢視結合功能性 電刺激與漸進式踏車訓練或支撐體重踏車相較於傳統復健是否可降低偏癱側肩痛與中 風後疲勞,因而增加功能性表現與生活品質。這計畫共分四個階段執行。第一階段 (前 6 個月)將延攬 80 位慢性中風病人,實施測計量研究調查疼痛與疲勞評量工具的再測信度與同時效度。第二階段將延攬 40 位具 行走能力、偏癱側肩痛、中風後疲勞之中風病患,將其隨機分配到結合功能性電刺激 與漸進式踏車訓練組或傳統復健組。第三階段將延攬 40 位有偏癱側肩痛與中風後疲 勞、但不具行走能力之中風病患,將其隨機分配到結合功能性電刺激與支撐體重踏車 訓練組或傳統復健組。第二及三階段的治療計畫皆為期四週,治療頻率為一週三天, 一天一小時。在治療前、結束治療時、及治療後一個月,分別做臨床評估 (疼痛、疲 勞、動作表現、日常生活功能、走路能力、及生活品質)。第四階段將探討疼痛與疲勞 評估量表之臨床計量特性,包括反應度與臨床有意義改變量(最小可偵測改變值、最小 臨床重要差異值)。執行這計畫將有助於了解疼痛與疲勞評估量表之計量特性與結合性治療方案的成 效,以提供日後選擇適當的疼痛與疲勞成效評量工具及發展有效治療偏癱側肩痛、中 風後疲勞之介入方案。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205-0110
原計畫編號:NSC102-2314-B182-003
原計畫編號:NSC102-2314-B182-003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8/13 → 31/07/14 |
Keywords
- 復健醫學
- 偏癱側肩痛
- 中風後疲勞
- 功能性電刺激
- 漸進式踏車訓練
- 中風復健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