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尿酸-輔助化療對接受手術治療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心臟毒性:台灣全國性世代研究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隨著早期發現及治療技術進步,大腸直腸癌治療的預後不斷提升,但癌症存活者卻面臨非癌因性死亡(尤其是心血管毒性)的重大挑戰。近年來,許多高影響力期刊呼籲使用真實世界數據來瞭解大腸直腸癌術後輔助治療對長期心血管毒性的影響。2018年的一個全人口研究指出,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新發生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和心衰竭的十年累積發生率分別為57.4%和54.5%,遠高於沒罹癌的對照組的22%和18%。台灣目前針對非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術後輔助化療,有三種氟尿酸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注射劑型(5-FU)和兩種口服藥物(UFT、capecitabine)。上述2018年研究僅限定65歲以上長者及比較接受單一化學治療者(5-FU或capecitabine),UFT是否有較低的長期心血管毒性仍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探討在真實醫療照顧下,非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術後不同的輔助化學治療藥物與長期心血管毒性的相關性,提供臨床醫師在實際醫療照顧上的參考。依輔助化療藥物分成四組:UFT、capecitabine、5-FU和混合組(mixed);心血管毒性包含急性心肌梗塞(AMI)、危及生命的心律不整(LTA)、鬱血性心衰竭(CHF)、缺血性中風(IS)。本研究擬採用癌症登記檔、健保檔、死因檔建立一全國性世代,納入2004年至2016年經手術切除並接受氟尿酸輔助化療之新診斷第一至三期(非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患者,預計納入約52,000人(UFT: 7,800; capecitabine: 7,800; 5-FU: 13,000; and mixed: 23,400)。從大腸直腸癌首次診斷後的半年(指標日)起,追蹤至獨立發生心血管毒性事件(AMI,LTA,CHF,IS)、死亡、失聯或2018年12月31日,視何者先發生為止。主要統計分析為使用穩定治療權重倒數機率的傾向分數(穩定IPTW)來平衡四個化療組的所有共變項,並執行存活分析,包含單變量分析的log-rank檢定和多變量分析的Cox比例風險模型及因素別風險模型,探討四種心血管毒性事件與化療藥物的關聯性。次要統計分析包含:放入其他自變數(隨時間變動或固定)及化療組別於Cox比例風險模型及因素別風險模型、landmark分析、次群組分析、E-值的計算。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907-1133
原計畫編號:MOST109-2314-B182-035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2031/07/21

Keywords

  • 公共衛生學
  • 大腸直腸癌
  • 輔助化療
  • 心臟毒性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