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順鉑載子治療惡性肋膜積液---體外及腫瘤動物模式

  • Chao, Yin-Kai (PI)
  • Huang, Yen-Min (CoPI)
  • Liu, Yun Hen (CoPI)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對於惡性肋膜積液,目前並無有效的治療方式。除反覆抽吸及胸管引流之外,將藥物(抗生素)注入肋膜腔或是藉手術物理性摩擦或滑石粉噴灑引發肋膜沾黏再輔助系統性化學藥物,為過去治療的主流。近年來,有多個研究嘗試將抗癌藥物直接打入胸腔(肋膜內化學治療),期望能達到控制胸水並殺死腫瘤的效果,然而,此種局部化學治療效果與過去傳統治療相比並無明顯進步,胸水有效控制率仍低於50%。一般認為,造成肋膜內化學治療效果不佳的主因在於抗癌藥物作用時間過短,根據過去研究,單劑注射化學藥物進入肋膜腔,胸水中抗癌藥物濃度在 48 小時內即會降到有效濃度以下,為保持效果,常需要反覆的補強注射,在臨床執行有其困難。近年來,將藥物以生物可吸收式高分子多層包覆後以載體方式置入體腔中,以達到局部長期/穩定/高濃度藥物釋放的目的,已在骨髓炎的治療上(抗生素株)廣泛的被使用。相反的,將抗癌藥物多層包覆後,以植體方式置入體腔內腫瘤處進行局部化學治療,目前僅有Glidel wafer(碇狀物含BCNU)應用於惡性腦瘤的治療。且因藥物釋放時間過短(5~7 天),在臨床上助益有限。尚有其他動物實驗使用現有的止血紗布(surgicel)或海綿做為藥物噴塗載體,也同樣面對藥物釋放時間不足/瞬間釋放濃度過高(initial burst)/可吸收載體本身耐久性不足的缺點,甚至影響到局部傷口癒合。本次實驗,我們擬以自行開發的可吸收性帶化療藥物載體,進行二階段實驗Part 1: 載體製備/藥物體外釋放1. 載體製備2. 藥物體外釋放觀察: 將所製作載體置入試管中,並加入 1ml PBS 再置入 37℃烘箱中,每天換取 PBS,換取出來的樣品液置入 HPLC 內管進行定量分析,確認藥物可平穩長期釋放(>30 天)且沒有瞬間增高(initial burst release)的不良結果。3. 載體體外抗癌功能確認: 為驗證含cisplatin pellet 是否能抗癌。利用 MTT 活性測試,測量裸鼠肺癌細胞株的生長狀況。Part 2: 動物實驗1.建立惡性肋膜積液動物模式: 將1.5x105 LLC 裸鼠肺癌細胞株以27 號針頭注射入左側肋膜腔內,1 週後以小分子影像方式確立惡性肋膜積液是否形成,並以解剖方式進行組織採樣確認。2.安全性劑量測試: 將帶不同劑量的cisplatin 載體以穿刺針外套管方式放入健康裸鼠的左側胸腔內,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產生,並決定使用劑量3.療效測試: 建立裸鼠惡性肋膜積液模型後,將帶化療藥物可吸收載體植入胸腔(實驗組)或以系統性化療藥物注入裸鼠腹腔(對照組),在第14&21 天後以小動物分子影像系統分析肋膜積液及肋膜腫瘤體積變化,在23 天時進行解剖以組織學型態學比較二組之間的療效。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408-2660
原計畫編號:MOST104-2314-B182-048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1531/07/16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藥學
  • 惡性肋膜積液/肋膜內化學治療/可吸收性帶化療藥物載體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