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據估計30-66%的中風患者,中風六個月後上肢動作功能仍有問題,並造成長期失能。因此中風患者上肢動作訓練為神經復健之重點。復健介入之目的是恢復動作與生活功能。基於神經復健與動作學習的原則,已發展出新的治療策略。在中風動作復健領域裡,疾呼應從事創新介入療法的療效對比研究,來提升證據為導向的臨床治療以及轉譯科學。Wolf 和Whitall 呼籲應嚴謹地比較單側和雙側訓練之差異;McCombe Waller 和Whitall 也暗示將單側和雙側訓練合併之重要。對於低功能患者,機器輔助訓練也可能是另一種介入方式。此外,瞭解單側和雙側訓練療效的決定因子,可闡明影響治療結果之原因,而目前也逐漸要求評估工具要有良好的臨床計量特性以評估治療成效。 本篇研究之長期目標,為探究目前以實證與理論為基礎之復健治療方式,其可能之作用機轉與對比療效。本研究計畫的特定目標為:(1) 相同劑量之任務相關單側、雙側與合併單雙側的三種上肢復健療效比較;(2) 機器輔助之單側與雙側上肢復健療效比較;及(3) 建立療效之預測因子與生物力學參數之臨床計量特性。治療成效之評估廣泛地包含健康相關之功能層面:動作控制與神經、動作表現、日常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動作控制與神經之機制,包括動作策略、肌肉、力量輸出、腦重組,將以運動學分析(kinematic analysis)、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動力學分析(kinetic analysis)、與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做為評估方式。臨床評估(動作表現、日常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則包含肌肉功能測量器 (MYOTON-3)、肌肉張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傅格梅爾動作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沃夫動作功能測試(Wolf Motor Function Test)、功能性獨立量 表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雙手日常功能問卷(ABILHAND Questionnaire)、腕動計(accelerometers)、中風衝擊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 此五年期的計畫預計募集200 位中風個案參與試驗。符合第一部份研究需求的120 位輕中度動作損傷個案,將隨機分配至相同劑量之三種治療中:單側訓練、雙側訓練與合併單雙側訓練;符合第二部份研究要求的80 位中度動作損傷個案,則隨機分配至相同劑量之兩種治療中:機器輔助之單側療法、機器輔助之雙側療法。不論第一部份的三組或第二部份的兩組研究,所有治療皆為相同的治療劑量(每天1.5 小時,一週五天,為期4 週)。治療介入將於四間醫院進行,兩位合格之職能治療師於施行治療前,將接受計畫主持人與一位共同主持人進行五種復健治療之訓練與考核。 每位患者將於治療前、治療後、及治療後3個月,各接受一次生物力學(運動學、肌電圖、動力學)和功能性核磁共振(不包含治療後3個月)評估;且於治療前、治療中(治療開始後2 週)、治療後、及治療後3個月,各接受一次臨床評估。所有生物力學、功能性核磁共振與臨床評估,將由至少3位不知個案組別(blind to group allocation)之評估者(1位研究助理、1位研究生、1為博士後研究員)負責,且每一項評估將會由2位評估者合作完成。評估前,評估者也將會接受研究計畫主持人(與協同主持人)考核其資格,並確立評估者間信度。 資料分析將使用多變量共變數分析 (MANCOVA) ,檢驗不同治療之成效,並以前測分數做為共變數;使用多重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檢視各治療(單側和雙側訓練)之功能成效的預測因子。生物力學評估之臨床計量特性(反應度和效度)將使用標準化反應平均值(standardized response mean)和 Spearman 相關係數檢定;而生物力學參數之臨床重要差異值(CID)則使用由定錨式(anchor-based)與分布式(distribution-based)2 種方法分析。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G10301-0141
原計畫編號:NHRI-EX103-10010PI
原計畫編號:NHRI-EX103-10010PI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1/14 → 31/12/14 |
Keywords
- 復健醫學
- 中風復健
- 上肢訓練
- 生物力學分析
- 日常活動分析
- 機器輔助訓練
- 任務導向訓練
- 相對療效研究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