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功能性聯結於腦波及血氧濃度相依訊號之交互驗證---正常受測者及中大腦動脈缺血性腦皮質中風患者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目前腦中風的研究模型主要是基於行為的狀態。然而要想突破個別化及局限性,建議最好的方法是評估腦部的功能性聯結,並採取的多樣式的評估。從神經功能性聯結的角度來看,應用於腦中風的研究,仍顯不足。尤其良側與患側大腦半球的正面及負面影響於同側及對側皮質運動皮層的功能性聯結,需要進一步研究調查。我們過去的研究已經發表以獨立成分分析(ICA)分析腦波並建構出系列方法以研究開眼和閉眼休息情況下之腦波功能性聯結靜息態模式(EEG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resting-state networks) 於正常年輕成人。此項研究成果除了與當前以靜息態功能性磁振造影與功能性聯結(Resting-state fMRI, RS-fMRI & functional Connectivity)技術為研究主流系列所得到的腦部功能性聯結一致之外,更顯現出腦波功能性聯結分析於臨床應用的價值上,是一個更具可行性的方法,並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研究模型,來了解健康受試者與腦部疾患者在腦部功能性聯結上的差異。此外,目前利用擴散磁振造影與結構性聯結(Diffusion MRI, tractography &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來量測在神經纖維內之水分子擴散性以推估神經纖維走向,是以非侵入方式瞭解大腦內神經徑路走向及連結的方式,也可加強驗證腦部功能性聯結的解剖生理結構。因此本研究專題將以兩年為期,在第一年,運用腦波、靜息態功能性磁振造影及擴散磁振造影,經交互驗證的腦波電生理訊號及核磁共振中的血氧濃度相依(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BOLD)訊號的改變,找出正常受測者的腦部功能性聯結網絡,以提供一個經過相關性分析統計驗證過的有效框架;並在第二年,以此研究所得的有效框架應用於中大腦動脈缺血性腦皮質中風患者。其研究結果將有貢獻於了解良側及患側皮質運動皮層對於腦部功能性聯結的影響,期能更精準地預測腦中風的結果預後良好與否,並預期結果能證明腦中風病患臨床表現上的進展明顯相關於改善後趨於正常腦部的功能性聯結,而非單靠患側皮質的局部血流增加。本研究專題,將是第一個結合並分析腦波、靜息態功能性磁振造影及擴散磁振造影的相關性,來探討腦部功能性聯結。同時也是第一次將此研究框架應用於研究腦中風後的腦部功能性聯結上。期望能對於未來腦中風復健的研究及臨床上的應用有所貢獻。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301-0559
原計畫編號:NSC102-2314-B182-014-MY2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1431/07/15

Keywords

  • 復健醫學
  • 醫學工程
  • 獨立成分分析
  • 腦波
  • 功能性聯結
  • 靜息態功能性磁振造影
  • 擴散磁振造影
  • 腦中風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