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帕金森氏症動物模式探討跨顱直流電刺激對於帕金森氏症運動與認知缺損之生理與治療效應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帕金森氏症(PD)是位居第二位常見與老化有關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全世界有超過七百萬人以及台灣有三萬人口罹患此疾病。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病理原因是由於黑質紋狀體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導致如震顫、肌肉僵直、行動遲緩與步態障礙等運動缺損。另外,除了運動症狀缺損外,現在廣泛認知到帕金森氏症不僅僅只影響運動功能。在非運動症狀,例如認知障礙,憂鬱,焦慮和記憶喪失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雖然目前藥物可以提供了大多數的帕金森氏症患者良好之控制,但藥物治療對於症狀減輕並不完全,且慢性和長期的使用藥物往往因為副作用而讓療效受到限制。因此,尋求此疾病的新的或替代性療法確實有其必要性。非侵入式大腦刺激技術,例如跨顱直流電刺激(tDCS)在過去已經被發展可調控皮質神經可塑性,這個效果被認為具有治療帕金森氏症之潛力。然而,對於此技術之治療價值,目前尚未清楚且仍具爭議。有鑑於此,疾病動物模式或許可以幫助去釐清治療的效果並探索未來應用於臨床治療之可能。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們將採用神經毒藥誘發帕金森氏症大鼠去評估跨顱直流電刺激在主要包括行為(透過特別的目標任務去測量),電生理學(反映在皮層之功能)和分子(透過免疫組織化學測定)等三個面向中的治療潛力。在第一年實驗中,我們將設計一個具備有高空間解析度以及可長期植入之跨顱直流電刺激模組,並用於清醒自由移動之帕金森氏症大鼠之評估與治療。對於帕金森氏症大鼠之神經可塑性與神經調控缺失將會以腦電波(EEG)與動作誘發電位(MEP)等電生理方法來驗證。對於帕金森氏症運動障礙(如震顫、肌肉僵直、行動遲緩與步態障礙)與非運動症狀(如憂鬱、焦慮與認知記憶喪失)等行為失調情形,我們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使用不同的定量化平台去評估與量化。在第二年計畫中,為了進行最佳化跨顱直流電刺激模式之驗證,我們將使用帕金森氏症大鼠模型進行長期治療,並長期監測對於運動與認知功能退化之效應對於大腦多巴胺神經元退化的病理分析也將同步進行。在研究計畫的最後一年,藉此跨顱直流電刺激動物模型,我們將會探討長期跨顱直流電刺激治療對於促進神經保護與神經新生之治療成效。這個整合的評估與治療的手段將可以在帕金森氏動物模型中提供一個獨特的機會來檢測帕金森氏症大鼠在跨顱直流電刺激介入後,對於神經塑性、神經調節、運動與認知障礙改善之效益,此技術或許可以加強未來應用跨顱直流電刺激來治療帕金森氏症之可行性以及提供一個人類與動物研究之轉譯橋樑,進而發展跨顱直流電刺激於帕金森氏症或其他神經疾病之臨床治療策略。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F10607-0957
原計畫編號:MOST106-2410-H182-008-MY2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1731/07/18

Keywords

  • 心理學
  • 跨顱直流電刺激
  • 帕金森氏症
  • 運動功能
  • 認知缺損
  • 神經塑性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