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桿菌毒素注射結合不同方式之機器人訓練對於腦中風病患步行能力的效益

  • Tang, Fuk-Tan (PI)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行走能力是復健醫學重要的指標,中風病患的步行特徵包含緩慢的步行速度、肌耐力不足及無法行走於複雜的地面環境。中風病患所產生的正向症候群包含反射亢進、痙攣、肌張力障礙、感覺神經強化及肌肉過度活躍。相關研究指出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於腦中風病患痙攣較嚴重之肢體,可有效降低肢體痙攣及改善運動控制,而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對於下肢復健具有一定程度的療效。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肉毒桿菌毒素合併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對於中風病患改善走在中風患者的能力與偏癱步態之效果。本研究設有三個假說:1. 病患接受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合併下肢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後,病患的運動控制及步行功能有顯著的進步。2. 病患接受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合併下肢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輔以侷限誘發動作療法後,病患之患側動作功能有所提升,並且促進整體步行能力。3. 病患接受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合併下肢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輔以病患主動參與式訓練後,病患的步行能力有顯著的進步。本研究之研究設計為前瞻性病患控制隨機分配研究,將於長庚醫院林口桃園院區院招募腦中風之住院病患。納入之個案需經由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 FAC)評估後分數為3 分或以上者,並再進行特定分組。依據FAC 量表評估結果區分為兩個次組別,各組皆為受試者20 名:(1)FAC 分數為3 分及4 分者;(2)FAC 分數5 分及6 分者。利用超音波與肌肉電刺激雙導引之方式進行注射,注射劑量則需視受試者之體型與痙攣程度而決定。機器人復健訓練之訓練時間為每次30 分鐘,每週3 次,共進行4 週。受試者進行治療及訓練之前需接受10 公尺步行測試、下肢Fugl-Meyer 評估量表及表面肌電圖量測。治療與訓練後之追蹤評估之時間點為開始進行治療之四週後、八週後及十二週後。第一年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配合傳統步態訓練;實驗組: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配合下肢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第二年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下肢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輔以侷限誘發動作模式;實驗組: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配合下肢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輔以侷限誘發動作模式。第三年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配合下肢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實驗組: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配合下肢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輔以病患主動配合訓練模式。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408-1273
原計畫編號:MOST104-2314-B182-006-MY3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1531/07/16

Keywords

  • 復健醫學
  • 藥學
  • 中風復健 肉毒桿菌毒素 機器人輔助訓練 運動控制 侷限誘發動作訓練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