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運動能力的下降會負面影響心臟衰竭患者執行日常活動的表現,進而降低生活獨立性與品質。心臟復健不僅能有效增進此類病患之有氧適能,亦可提升整體健康狀態。然而,執行何種運動策略方能達成改善此疾病進程之最佳效益,目前尚無定論。 冠狀動脈粥狀硬化 (指血管內膜層形成富含脂肪及發炎物質的粥狀斑塊,而使管徑變小/血流阻塞的過程) 可能引起心肌缺血/梗塞,亦是造成心臟衰竭發生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血管粥狀硬化之病程發展上,血管平滑肌細胞表型的變化扮演重要角色;即是血管平滑肌細胞由收縮型去分化為合成型,趨動細胞發炎、增生、及移行等機制。血小板與單核球是血管粥狀硬化病程之重要參與者,其中包含對血管平滑肌細胞表型與特性之轉換。我們先前於坐式生活者之研究證實,運動訓練可降低氧化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單核球產生活性含氧物質及表現促細胞黏附分子,亦可減少血小板釋放組織因子微粒數量與其凝血活性。最近,我們在心臟衰竭病患的臨床研究也發現,有氧間隔式運動訓練比中等持續性運動訓練較能增進此類病患之換氣/循環效益,並可有效減緩因氧化壓力/發炎所造成心臟功能異常的程度。然而,何種運動策略能藉由影響血小板/單核球調節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分化、及移形能力,進而有效改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病程之發展,目前尚無研究建立。 本研究團隊整合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復健科學所、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心臟科、復健科之基礎與臨床研究資源與設備,共同推展執行此系列研究計畫。我們將分成三個階段,分三年執行完成:第一年計畫重點在建立血小板、單核球與冠狀動脈平滑肌共同體外培養的模式,並以此模式檢測單核球/血小板調控冠狀動脈平滑肌細胞之特性/功能,以做為下一階段進行分析運動訓練成效之分子細胞機制的基礎。第二年計畫將以健康坐式生活者為對象,探討運動訓練對此類族群之血小板與單核球調節冠狀動脈平滑肌細胞增生、分化與移行的影響,並分析執行不同運動處方(包括,有氧間隔式運動訓練與持續中等運動訓練)之效益,以期轉譯應用於下一階段之心臟衰竭治療策略。除此,本階段的研究成果亦可提供於一般坐式生活者,在預防心血管疾病之運動處方的選擇。第三年計畫將以心臟衰竭病人為對象,探討運動訓練對此類病患之血小板與單核球調節冠狀動脈平滑肌細胞增生、分化與移行的影響,並分析執行不同運動處方之效益,以深入瞭解運動所影響之相關分子機制在治療心臟衰竭的可能應用,最終建立預防/治療心臟衰竭病人發生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或再狹窄之運動治療策略。本系列研究計畫期待發展創新心臟衰竭之生物/功能指標而至臨床治療使用,實踐與落實”轉譯復健醫學”之目標。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401-1126
原計畫編號:MOST103-2314-B182-005-MY3
原計畫編號:MOST103-2314-B182-005-MY3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8/15 → 31/07/16 |
Keywords
- 復健醫學
- 基礎醫學
- 運動
- 心臟衰竭
- 血管粥狀硬化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