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理性方式促進並控制蛋白質藥物及疫苗經皮膚吸收之能力---低能量雷射與微晶體磨皮術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在近十年的藥物研究發展中的整個趨勢有越來越高的比例是集中在基因療法及大分子藥物的研究方面。可見此二研究方向是未來藥物療法的發展重點。一些蛋白質類藥物由於會被胃腸道酵素破壞分解,所以在人體投與途徑方面並不適合使用口服方式,注射方式又會引起病人依順性問題,因此基本上蛋白質類藥物及疫苗可採用其它的另類投與途徑來改善以上的缺失。經皮輸藥系統(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具有許多特質而廣泛被接受為全身性療效藥物之投與途徑,因此可為蛋白質類藥物及疫苗之一適當或替代的投與途徑。在有關於經皮吸收的研究方面,為改善及克服角質層帶來的阻礙效果,許多促進方法因而發展出來以使經皮吸收藥物投與後其吸收量可以達到治療濃度。其中以雷射促進藥物皮膚吸收於近年來開始被研究並獲致成功的效果,以雷射促進藥物經皮傳遞之機轉在於利用不同雷射的能量,控制角質層的部份剝離或移除,以減低藥物穿透皮膚的障壁力量,另外有些雷射會產生 photomechanicalwave,其於皮膚產生交互作用後會改變角質層脂質雙層的微結構 (ultrastructuralalteration) 進而使藥物更容易進入皮膚深層。雷射應用於藥物於皮膚穿透的優點在於其操作簡單方便且速度快,於一個脈衝下約 20~200 μs 即可完成對皮膚之處理,且雷射可以精確控制其能量及剝離之角質層厚度,因此可以嚴謹地控制藥物經皮吸收的程度,本計劃擬探討雷射對蛋白質藥物及疫苗經皮輸送之效應及相關評估。本研究計劃亦擬以另一種可某程度剝離角質層之技術即微晶體磨皮 (microdermabrasion) 以促進蛋白質藥物及疫苗之經皮吸收,並與雷射之效應相比較之。在蛋白質藥物方面將以合成的一系列具不同分子量、不同氨基酸序列及不同親脂性之蛋白質複合結構,並以此三種變因探討對雷射或微晶體磨皮效應之不同。而於疫苗經皮穿透部份擬使用 lysozyme 、human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gene、pVR-1216 DNA 及 heat-labile enterotoxin為模型經體內經皮吸收投與後測定及監測所產生之 antibody titer 量以作為是否有引起免疫反應之證據。本計劃擬以三年時間完成並發展雷射與微晶體磨皮促進蛋白質藥物及疫苗皮膚穿透能力之評估及適宜條件選擇,並與台北醫學大學皮膚學科 (協同主持人:李婉若教授) 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皮膚學科 (協同主持人:Dr. Eric Huang, 黃俊銘副教授) 共同合作,尤其是蛋白質體(proteomics) 方面的相關印證,並且使我們發展之促進方法可以於臨床實際結合並加以運用。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9706-0786
原計畫編號:NSC96-2628-B182-002-MY3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0831/07/09

Keywords

  • 藥學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