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金森病的細胞與動物模式評估中草藥與引朵化合物的可能療效

  • Chang, Kuo-Hsuan (PI)
  • Chen, Chiung Mei (CoPI)
  • Lee-Chen, Guey Jen (CoPI)
  • Wu, Yih Ru (CoPI)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巴金森病是常見因中腦多巴胺神經元喪失造成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由於缺乏防止與延緩疾病進展的治療,新藥的發展在巴金森病上格外重要。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類似,巴金森病致病機轉與伴護蛋白和氧化壓力有關,因此伴護蛋白誘導劑與抗氧化劑可能是巴金森病的有效治療策略。我們在HEK-293與SH-SY5Y細胞誘導表現ATXN3/Q75及TBP/Q79脊髓小腦萎縮症的神經退行性細胞模型上,發現中草藥脹果甘草(活性成分licochalcone A和ammonium glycyrrhizinate)與山梔子(活性成分/代謝物geniposide, crocin和genipin)具有促進粒線體新生、抗氧化作用,而白芍(活性成分paeoniflorin)與吲哚化合物(indole和衍生物NC001-8)可誘導伴護蛋白表現、增強細胞自噬,因此我們提出以下研究,來評估這些中草藥/化合物在巴金森病上的可能療效。目標一:以SH-SY5Y多巴胺神經元分化細胞模式評估白芍、脹果甘草、山梔子與吲哚化合物的神經保護效果(第一至二年)我們將在SH-SY5Y多巴胺神經分化細胞模式上,針對細胞型態、伴護蛋白與氧化壓力標記表現量、粒線體與細胞自噬功能、細胞存活與凋亡等疾病表現型進行量測,以評估上述中草藥與吲哚化合物對巴金森病的可能療效。目標二:以巴金森病誘導式多能幹細胞模式評估中草藥白芍與吲哚化合物的增加伴護蛋白及細胞自噬效果(第二至三年)我們建立的巴金森病誘導式多能幹細胞模式重現了巴金森病重要的α-synuclein堆積的疾病表現,此細胞模式將用來評估中草藥白芍與吲哚化合物在減少α-synuclein堆積、增加伴護蛋白表現、增強細胞自噬功能與改善細胞存活的效果。目標三:以巴金森病誘導式多能幹細胞模式評估中草藥脹果甘草與山梔子的促進粒線體新生及抗氧化效果(第二至三年)我們建立的巴金森病誘導式多能幹細胞模式在NRF2相關抗氧化路徑的基因表現也有減少,此細胞模式也將用來評估中草藥脹果甘草與山梔子對氧化壓力與粒線體新生標誌表現量、粒線體功能、細胞凋亡與神經突觸生長的影響。目標四:以1-甲基-4-苯基-1,2,3,6-四氫吡啶的小鼠巴金森病動物模式,評估這些白芍、脹果甘草、山梔子與吲哚化合物對巴金森病的可能療效(第二至三年)將以此動物模式評估上述中草藥與吲哚化合物成份對動物行為的改善程度、藥物治療指數和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本計畫將可能為巴金森病的藥物治療提出新的方向。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501-2338
原計畫編號:MOST104-2314-B182-060-MY2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1631/07/17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藥學
  • 巴金森病
  • 誘導式多能幹細胞
  • 伴護蛋白
  • 氧化壓力
  • 中草藥
  • 吲哚化合物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