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背景:頸動脈狹窄為栓塞性中風重要的危險因子,但其在認知功能缺損上所扮演的角色仍有爭議。於目前正在執行的計畫中,我們採用了一認知計時典範試圖改善當下常用之神經心理測驗上的限制,以便探討腦部灌流功能低落與認知處理速度間的關係。初步的結果顯示,頸動脈狹窄及頸動脈支架放置術對認知功能的改變可能會受放置術中所產生之栓塞損傷及頸動脈狹窄側化效應等兩項因子調節。目的:本計畫主要的目的在擴展目前執行中之計畫的範圍,賴以探討病人相關因子(頸動脈狹窄側化效應)及手術相關因子(術中之栓塞性損傷)對頸動脈狹窄、支架置放術及認知改變三者間關係的效應。方法:本計畫將執行一系列研究:(a)檢驗本計畫中各項認知測驗之複本的心理計量基礎及適用性;(b)檢驗術中之栓塞性損傷的產生是否會導致認知缺損,進而影響了支架放置術對改善認知功能的效用;(c)檢驗頸動脈狹窄側化效應在支架放置術後之認知改變中所扮演的調節角色。本計畫的研究與資料分析將採組間或混合因子設計。在此三年計畫中,將招募30 位志願參與者(18-30 歲)與50 位年長之志願者(50-75 歲)做為參照組,以獲得認知速度之測量指標,並確認本研究中各項認知測驗之複本的適用性。我們也將從腦血管科中,招募160位罹患不同程度頸動脈狹窄的參與者。隨後將根據其狹窄嚴重度及所選擇的治療方法,區分為三組:血管重建治療組(n = 80),藥物治療組(n = 40),與對照組(n = 40)。所有的參與者將會接受三階段的神經心理衡鑑,包含基準線(術前評估),以及在接受頸動脈支架或藥物治療後一個月及六個月之追蹤評估。接受血管重建治療者,將分三階段(頸動脈支架放置術前、術後一週及術後六個月)接受磁核共振之擴散加權影像檢查(DWI),以辨識並確認放置術中所產生的新栓塞損傷。之後,再根據是否於術後一週之擴散加權影像上出現新的缺血性損傷,將血管重建治療組進一步區分為兩個次組別。在研究中所累積的測驗資料將會以多變異量分析或多變異量共變數分析進行。藥物治療組與控制組在不同階段中分數的變化,將用以求得改變可靠性指標及/或改變分數之多元迴歸式。之後再根據這些指標,統計被歸類為有「顯著改變」的參與者人數,並依不同的認知層面,以卡方檢定檢驗組間差異(有損傷或無損傷)。為了瞭解側化效應,將進一步依頸動脈狹窄病患之狹窄側與手術側(左或右側)再行區分。因此,將以側化 治療方法做為獨變項,並以上述的統計方法分析各項測驗的資料。預期結果:我們預期頸動脈支架放置術中栓塞損傷的出現,可能會導致認知缺損,並可能進一步減損頸動脈支架放置術對認知改變所帶來之助益。我們也預期,頸動脈狹窄側的不同,將凸顯出左側或右側半腦所調節之優勢認知功能的表現差異。此外,根據其頸動脈支架的放置側,我們預期其所對應之腦半球功能的認知改善程度將優於其對側。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F10008-0885
原計畫編號:NSC100-2410-H182-008-MY2
原計畫編號:NSC100-2410-H182-008-MY2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8/11 → 31/07/12 |
Keywords
- 心理學
- 臨床醫學
- 頸動脈狹窄
- 認知功能
- 頸動脈支架擴張術
- 側化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