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研究背景】 肌張力不全症(或稱肌張力不全症候群)是一群多樣性的過動性動作障礙症,因肌肉不自主持續性收縮造成異常扭曲的姿勢及重覆性的動作。它也是常見的動作障礙症,類式帕金森症及顫抖症。令學者著迷的是臨床上肌張力不全症常伴隨有帕金森氏症以及其他動作障礙症。肌張力不全症的病因及致病機轉仍然不明,少部分病人的是因為基因異常所造成。假如能解開基因型肌張力不全症的致病機轉,對於原發性肌張力不全症將更了解。目前共有24 個可能的基因異常位置被發現,其中 14個基因已被證實。這些發現,不但提供分子診斷的標誌,同時也因而改變治療的策略。在台灣,我們針對家族性及年輕型(發病年齡小於 26歲)肌張力不全症病人族群的先驅研究(104位病人來自87個家族),發現一些異常基因;TOR1A, GCH1, SGCE, THAP1 及 PRKN 等,約佔 23%。本次所提計畫,將針對新增的病人持續進行篩檢可能的基因突變。另外,針對基因型的肌張力不全症特別是 DYT5(GCH1),我們將進行電生理學及擴散鋒度影像研究。因為 DYT5肌張力不全症的致病機轉目前仍然不清楚,而 DYT5的臨床症狀最為特殊,同時兼具有帕金森氏症,我們假設他的致病機轉應該與原發性的肌張力不全症不同,也與 PRKN 基因異常的病人不同,通常 PRKN 以下肢的肌張力不全症最常見。這些生物標誌將對早期診斷及治療指引有所幫助。 【研究目標】目標一:本研究團隊,近幾年已經成功的在 23%的台灣家族性及早發型的肌張力不全症病人群中發現幾種基因異常,例如 TOR1A, GCH1, SGCE, THAP1 及 PRKN 的基因突變。基於以上基礎,本研究計畫利用特定基因篩檢方式持續進行 17種基因突變的探尋。目標二:基因型肌張力不全症的電氣生理學機轉: 以 rTMS針對基因型肌張力不全症(特別是DYT5)進行研究可能的電氣生理學機轉。目標三:基因型肌張力不全症的影像標記: 以擴散鋒度影像(DKI)針對基因型肌張力不全症(特別是 DYT5)進行研究。 【研究對象】 預計新增收案 100位家族性(FD)及早發性肌張力不全症病人(EOD, 發病年齡26(含)歲前) (不含過去已收案的 104位病人),以及 100 位年紀相仿之正常人及沒有症狀的病人家屬為對照組,首先進行基因分析。 【研究方法】 1. 臨床研究以 100位新增病人為主:收集完整的臨床資訊;包括臨床表徵分類、發病年齡、嚴重度評估、疾病史、治療方式等等。 2. 基因分析以 100位新增病人為主:所有參與者先進行已知基因突變篩選,包括 TOR1A, GCH1, THAP1, SGCE, PRKRA, PNKD/MR-1, SLC2A1, PRRT2, CIZ1, GNAL, ATP1A3, ATP7B, PANK2, PAKN, PINK1, PLA2G6, FBXO7 等。 3. 電氣生理學及腦部擴散鋒度影像檢查以基因型肌張力不全症為主:預計收案 40位基因型肌張力不全症(主要針對 DYT5病人、未發病基因攜帶者),以及 20位正常對照組進行此兩項實驗。 【預期成果】本研究將達成下列成果: 1. 提供台灣肌張力不全症更完整的臨床生物資料庫及基因庫,有別於其他族群如高加索人和日本人。 2. 在此龐大的家族性及早發性肌張力不全症病人群,很有可能發現新基因突變。 3. 解析基因異常性肌張力不全症病態生理學,有助於了解致病機轉及發展治療策略。 4. 找到基因異常性肌張力不全症擴散鋒度影像標記,有助於及早診斷及病情預後。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501-1380
原計畫編號:MOST103-2314-B182-024-MY3
原計畫編號:MOST103-2314-B182-024-MY3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8/16 → 31/07/17 |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生物技術(醫)
- 醫學工程
- 家族性肌張力不全症(Familial dystonia
- FD)
- 年輕性肌張力不全症(Early-onset dystonia
- EOD)
- 基因突變檢測(Mutation detection)重複穿顱磁刺激(rTMS)
- 擴散鋒度影像 (diffuse kurtosis imaging DKI)
-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 PD)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