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功能預後之追蹤性研究

研究計畫: 衛生福利部(原衛生署) 衛生福利部委託研究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本系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長期追蹤(預計連續三年之追蹤)中風患者在身體、個人及社會層級之復原過程。雖然中風復健過程的研究比其他神經性疾患來得多,但大部分的該類研究對向適西方人,而其結果也多數發表在西方學術期刊。以台灣本土之中風患者為研究對象的復原過程探討仍然非常缺乏。在台灣,中風是老年人引起生理及精神殘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台灣目前已逐漸步入高年齡化的社會,中風復原過程的資訊是迫切需要的,該類研究結果有助於較準確預測中風後之復原狀況和復健治療方案的擬訂,及更詳盡得告知病患家屬進一步復原的可能性,並可作為醫療政策擬訂的依據及參考。本計劃特定的研究議題有五項:〈1〉使用臨床及生物力學評量(如動量分析)方式來探討中風患者在多方面復原的情形。〈2〉研究中風之嚴重度與日後復原之相關性。〈3〉於患側及健側邊之動量分析是否能洞察臨床評量所不足之處。〈4〉以臨床評估和動量分析來探討健側邊的復原歷程。〈5〉研究患、健側邊在復原的不同過程中,對環境變化的反應度是否不同。這是群隊(cohont)式研究,將連續追蹤於公元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間在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就診之第一次中風的患者,使用之評量工具分為二大類;一類是臨床評量表,另一類是屬於生物力學範疇之動量分析。關於臨床評估量表在身體層面包括屬神經性評量之NIH(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中風量表及富格麥爾(Fugl-Meyer)量表,在個人層面,使用功能獨立量表來評估自我照顧等相關的能力;在社會層面,將使用簡短式36(Short Form-36)來估量生活品質。除此之外,動量分析將應用於記錄患、健側在不同復原階段下對不同環境條件之上肢動作反應,環境變化包括物體(桌鈴)存在與否之兩大情境,每一情境中,受測者將伸臂按鈴或伸臂至患側、健側邊及中間之位置或方向。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G9104-0013
原計畫編號:NHRI-EX91-9103EC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1/0231/12/02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復健醫學
  • 中風復原
  • 情境效應
  • 日常生活功能
  • 生活品質
  • 動作功能
  • 神經損傷量表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