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民眾防護行動之目的,在於防止民眾個人急性曝露(acute exposure)所引致之確定健康效應(deterministic health effects),以及降低民眾個人慢性曝露(chronicexposure)所誘發之機率健康效應(stochastic health effects)風險,並且抑低全體民眾的集體有效劑量(collective effective dose)。為了達到此目的,緊急應變計畫中應依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建議之緊急曝露(emergency exposure)參考水平(reference levels),以及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建議之民眾防護行動(protective actions)劑量準則(dose criteria),訂定緊急計畫民眾防護行動規範,以備萬一發生核子事故時有所依循,有效保護民眾的健康與安全。我國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中明訂政府應公布緊急應變基本計畫及核子事故民眾防護行動規範;而核子事故民眾防護行動規範中則明訂民眾採取掩蔽、疏散、服用碘片、食物及飲水管制、暫時移居、永久遷離等措施之干預基準(intervention levels)及行動基準(action levels)。福島事故發生後,國際間的相關組織及各國政府都針對此一事故之緊急應變與民眾防護,進行了徹底的檢討,然後依據檢討結果修訂了民眾防護行動規範。檢討結論主要為:以往於事故發生後再利用電腦程式輸入事故源項(source term)及氣象條件,評估緊急計畫區內民眾之可省劑量(averted dose)再決定防護行動之作法,不但緩不濟急、且誤差甚大,不僅可能耽誤第一時間的緊急救援,而且可能疏漏一些熱區(hotspot)的民眾防護。為了改正此一作法的缺點,IAEA 乃建議改採兩階段的應變措施:(1)在事故發生後數小時內尚無雲團氣體外釋之階段,採用電廠預先模擬嚴重核子事故所訂之緊急行動基準(emergency action level, EAL),在所設定之預防行動區(precautionary action zone, PAZ)內,實施預防性緊急防護行動(precautionary urgent protective actions),以防止民眾發生確定效應;(2)在事故發生數小時後、已有環境監測數據之階段,採用預先模擬嚴重核子事故所訂之作業干預基準(operationalintervention level, OIL),在所設定之緊急防護區(urgent protective zone, UPZ)內,實施緊急及早期防護行動,以降低民眾發生機率效應的風險。此外,為了尋找污染熱區,以及實施飲食管制與醫務監護,IAEA 建議設定緊急計畫之延伸計畫距離(extended planning distance, EPD)及飲食商品計畫距離(ingestion and commodities planning distance, ICPD),以便依據所訂之作業干預基準OIL,實施對應之緊急及早期防護行動,以確保所有遭受核子事故影響之民眾,都能獲得適當之輻射防護。由於核子事故緊急應變計畫之民眾防護行動基準,與一國之國情、政策、環境等因素有關,需要經過最優化(optimization)的分析,才能訂出該國之民眾防護行動規範。本計畫將透過蒐集國際最新規範與法規,了解世界各國在福島事故後之最新民眾防護行動的規劃與標準,然後藉由舉辦專家研討會、與主管機關雙向溝通、以及進行最優化分析等步驟,研擬出我國核子事故民眾防護行動規範之修訂方向及建議草案,以提供主管機關作為修法之參考。本計畫分兩年執行。執行中之第一年計畫係針對早期及中期之民眾防護行動,進行作業干預基準的研究。而本申請案之第二年計畫則針對後期之民眾防護行動,進行作業干預基準的研究。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602-0053
原計畫編號:MOST106-NU-E182-001-NU
原計畫編號:MOST106-NU-E182-001-NU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1/17 → 31/12/17 |
Keywords
- 醫學技術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