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免疫治療之轉譯研究計畫

  • Qiu, Jian-Tai Timothy (PI)
  • Lai, Chyong-Huey (CoPI)
  • Lee, Chyi-Long (CoPI)
  • Lin, Cheng Tao (CoPI)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子宮頸癌在台灣女性癌症的發生率一直是佔第一位及癌致死率的第四位。子宮頸癌的傳統治療不外乎手術、放射、化學治療的組合,其治療成果的進步在近20年來已達到一個瓶頸。目前已知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是子宮頸癌最重要的病因,其病因幾乎可以確定是人類乳突病毒對子宮頸上皮細胞的感染所引起,最常見的感染途徑自然就是性行為. 會造成異常增生惡化的HPV,屬於高危險群,如16、18、52 等型。如何有效地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統自主性的防禦,乃是一條有潛力的治療新途徑。Micro PET 的發展更進入了核子生物藥理學及活體基因表現的實時 (realtime) 追蹤,開啟了生物影像的全新領域,充滿了潛力和挑戰性。不但臨床上在腫瘤復發的早期偵測,因而改變治療方案,提高治療的機會,也減少不必要的病患痛苦和醫療浪費。我們已經成功的在老鼠身上以基因改造的方式,增加細胞激素GM-CSF 蛋白的表達,提高疫苗抗體和T 細胞反應效價,本計畫將以DNA 轉殖將創新粒-單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codon- optimized human GMCSF)送達癌症病人之癌細胞中,以在最有利之條件下處理腫瘤抗原,在體外重新刺激產生或活化對抗腫瘤之殺手T 細胞反應,進而抑制癌細胞之生長。本計畫將以micro PET 和micro SPECT in vivo imaging 來印證免疫治療在動物模式,其疫苗的載體的存留及散佈、疫苗標的基因之表現及腫瘤免疫系統的dendriticcells (DC)、cytotoxic lymphocytes(CTL),在體內及腫瘤的聚集用報告基因(reporter gene)NFAT-TKGFP(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lymphocytes thymidine kinase-greenfluorescence protein 的嵌入E7-specific CTL 對[I124]FIAU uptake 作realtime 的in vivoimaging 並與疫苗的最終目的—腫瘤消退作相關分析。 本院正子斷層掃描儀設置之後,婦癌科及放射腫瘤、放射診斷科、病理科和核子醫學科同仁的密切合作的初步經驗令人十分振奮,發現在子宮頸癌免疫治療臨床應用之未開發,正是一塊寶藏值得投入人力及研究預算。本計劃的實驗目的以攜有codon- optimized human GMCSF 之癌細胞與HPV 特異性CD8 T 細胞作為免疫細胞治療,來進行惡性子宮頸癌之人體臨床先導性試驗;將以三項目標來完成:1. 以micro PET 和micro SPECT in vivo imaging 來印證免疫治療在動物模式2. 體外篩選與放大HPV 特異性 CD4 與CD8 T 細胞3. 結合免疫治療與化學治療增加抗癌的療效。本計劃的順利完成將可提供子宮頸癌患者新的治療方式。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9808-0575
原計畫編號:NSC98-2314-B182-049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0931/07/10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生物技術(醫)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