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震盪後症狀的影響因子與處預方案 – 前瞻性之療效分析研究

  • Yang, Chi-Cheng (PI)
  • Huang, Sheng Jean (CoPI)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背景:輕度頭部外傷病人常會產生明顯的腦震盪後症狀。雖然大部分的症狀,於受傷後三個月即可改善;但有少部分病人會產生持續性的腦震盪後症狀(Persistent Post-Concussion Symptoms, PPCS),而這樣的狀況常會進一步造成病人的社會職業功能顯著下降。過去學者已發現,憂鬱與焦慮等情緒因素,常是影響症狀發生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亦有少數學者針對PCS設計出有效的短期處預方案,以解決病人因症狀而導致的生活與工作障礙;然而,一方面方法學上的疏漏,使得過去學者試圖找出PPCS的影響因素,常無法得到一致的結論。另一方面,國內至今亦仍無有效處理PPCS方案的發展。有鑑於此,本研究試圖分析PCS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並驗證特定PCS處預方案(長庚大學腦震盪症候群簡短處遇方案,Chang-Gung University Brief Intervention for Post-Concussion Syndrome, CGU-BIPCS)之有效性;並進一步運用手機軟體將其行動化,嘗試比較該方案以不同處預型式應用之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欲分為三階段,並為期三年,預計收集200位受試者,包括50位接受紙本方案、50位接受行動方案,以及50位接受一般常規治療之頭部外傷受試者;另外則有50位健康受試者加入。本研究第一階段為檢驗PCS的重要影響因素,主要為憂鬱與焦慮情緒;另一方面並驗證CGU-BIPCS的有效性。第二階段,檢驗憂鬱與焦慮等因素,影響PCS呈現得穩定性,並且比較CGU-BIPCS紙本與行動方案之有效性。第三階段則檢驗並追蹤CGU-BIPCS紙本與行動方案的效果是否具持續性。受試者除了接受CGU-BIPCS的紙本或行動方案、常規治療之外,亦會接受完整的神經行為評估。預期結果:病人有明顯的腦震盪後症狀,其中有約10%的病人具PPCS。相較於憂鬱,焦慮更能解釋病人症狀的表現。在CGU-BIPCS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紙本或行動方案皆對病人之PCS有顯著改善效果,且該效果具持續性;除此之外,行動方案之改善效果較紙本方案與常規治療更佳。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F10406-3166
原計畫編號:MOST104-2410-H182-005-MY2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1531/07/16

Keywords

  • 臨床醫學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