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口腔癌是世界十大癌症之一,每年約有五十萬人被診斷出罹患此癌。在台灣,根據衛生署民國96 年的報導,口腔癌的好發率佔所有癌症之第六位,而在男性罹患癌症中佔第四位,且近年來有逐漸升高之趨勢,正因頭頸癌好發在中年男性,許多病人在此年齡層都扮演重要的社會角色,因此對家庭及社會無形中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在台灣,嚼檳榔是口腔癌病患常見的習性,並有研究顯示,這些習性與口腔癌之發生有極大相關性。檳榔子是檳榔最主要的物質,因此,檳榔萃取物也成為檳榔嚼食者最主要的致癌因子。雖已有許研究顯示: 這些物質對細胞基因層面造成許多影響,包括引發細胞型態的改變,增加細胞氧化壓力和基因毒性等,然而,這些報導多取零星的細胞分子來研究,且是細胞在短時間高劑量處理之下的反應,與臨床實際狀況相差頗遠,缺乏檳榔萃取物對細胞基因層面造成影響之完整圖像。本研究中,我們考量細胞致癌之狀況,模擬口腔表皮細胞慢性暴露於檳榔萃取物之狀態,以低劑量(IC70)、長時間(100 天)的方式,處理並建立口腔表皮細胞之子代細胞株。而後探討子代細胞株功能之改變,及基因表現之差異,用微陣點及生物資訊統計方法,分析被影響最大的基因群和最具潛力的訊息傳導途徑。爾後,將進一步以細胞分子生物學方法及臨床相關性研究,驗證這些基因訊息分子,是否因檳榔的影響而引發致癌之可能。這些研究將提供口腔癌重要的病理知識,尤其是對嚼檳榔所引發之致癌機制將會有許多的貢獻。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001-0103
原計畫編號:NSC98-2314-B182A-105-MY3
原計畫編號:NSC98-2314-B182A-105-MY3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8/11 → 31/07/12 |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生物技術(醫)
- 藥學
- 公共衛生學
- 口腔癌
- 檳榔及檳榔子
- 微陣點及生物資訊分析
- 臨床相關性
- 致癌因子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