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代謝體學的方法評估於急性心臟衰竭後人體內短期的代謝混亂連續性變化,以及對於營養補充介入後的反應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心臟衰竭是各種心臟病末期的一個臨床複雜疾病徵候群。在已開發國家,心臟衰竭的照顧花費已佔所有健康照顧花費的1-2%,且仍持續上升中。儘管如此,短期及長期心臟衰竭相關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在臺灣,藉著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因心臟衰竭而求診平均一年有一百萬人次,其中與心臟衰竭相關的住院高達一萬人次,導致每年心臟衰竭照顧花費達約一億二千萬。近年來,由於巨量資料分析能力的進步,使得深入的營養評估及個人化介入已成為心臟衰竭治療上一個努力的方向及標地。然而,在評估營養缺乏狀態時,目前缺乏一個敏感且有效的科學方法,能在分子層次以釐清新陳代謝於何處發生異常之機轉為導向的方法。根據此,以代謝體為平台,敏感且直接地提供病人接受營養介入前後變化之評估,將是一極具科學性的方法。先前,我們已以代謝體為研究工具釐清了心臟衰竭病人的代謝混亂之異常處,並將建立的診斷套組及預後模式發表於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5),這些代謝物的異常處與其他營養缺乏的病人全然不同(這些形成運算模式的代謝物及細節將呈現於計畫書中)。然而,營養(代謝)狀態的評估及個人化介入最重要的時機是在心臟衰竭惡化發生之後的亞急性期,世界上目前對於此時期的分子層次代謝狀態根本沒有可參考的數據及知識可用,因此,也沒有一個科學性的方式去確認目前市面上對於心臟衰竭病人營養補充的產品利弊之評比。基本上,營養之介入,應有其適當與不適當的時機,但以目前的知識,無法提供這類的建議。基於這些認知下,我們設計了這個研究,含兩大目標:目標一:以先前建立的代謝體學的研究方法及計算公式,於心臟衰竭急性期後,密集地去了解病人血中代謝物的連續變化,並學習解讀何時是營養介入的最佳時機,應介入什麼,以及個人化差異的所在點。目標二:以病人的代謝體建立的評估參數及預後參數為工具,瞭解市售之心臟衰竭營養支持產品,對病人代謝之影響有何利弊。雖市售的營養支持產品設計在限水的情況下以增加中鏈脂肪酸的成分量來達到足夠的熱量,但心臟衰竭的病人因粒線體功能異常,代謝體評估參數及預後參數是否有良善變化,值得探討。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601-0859
原計畫編號:MOST105-2314-B182-046-MY2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1731/07/18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心臟衰竭
  • 代謝體學
  • 營養介入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