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放射治療的微劑量學研究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游離輻射是當前治療腫瘤的一種有效方法。傳統之遠隔放射治療(tele-radiotherapy)多利用治療計畫(treatment planning),以使游離輻射之照射體積與腫瘤之靶體積形狀一致,以便增加腫瘤劑量及減少正常組織劑量。然而此一治療方式並未利用藥物之生物選擇性的優點,故其劑量分布在細胞內或細胞核內無法獲致最大效果。標靶放射治療(targeted radiotherapy)(即細胞導引之放射治療)指利用藥物之生物選擇性的優點.將輻射劑量正確投射到病理細胞中,以增加治療的效果。由於新藥物的研發快速而且成功,使得標靶放射治療的前景看好、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標靶放射治療之目標,在於尋求具有高直線能量轉移(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的放射性核種,與適當載體之分子結合,使之進入腫瘤細胞內,以投射高劑量於細胞核或DNA 分子。有關標靶放射治療的研究,包括與DNA 分子結合之鄂惹電子(Auger electron)發射體的反基因放射治療(antigene radiotherapy),以及利用硼中子反應產生之阿伐粒子與鋰離子的硼中子捕獲治療(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理論上,標靶放射治療具有許多優勢,譬如它可以集中高直線能量轉移輻射的劑量於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組織細胞不會造成傷害。雖然目前有關標靶放射治療的研究,仍存在若干藥物與劑量的問題,但初步的臨床結果已有令人滿意的發展。本計畫將針對標靶放射治療的發展潛力做進一步的評估;並對標靶放射治療的核種與機制做更深入的探討;以及對標靶放射治療的微劑量(microdosimetry)與奈米劑量(nanodosimetry)做廣泛性的研究。在理論方面,本計畫將開發細胞與DNA 的模式,然後利用蒙地卡羅(Monte Carlo)方法進行模擬,以計算細胞S值(cellular S value)、線性能量(lineal energy)、及DNA 的單股與雙股斷裂產率等。在實驗方面,本計畫將使用組織等效比例計數器(tissue equivalent proportional counter, TEPC)度量細胞劑量與線性能量的分布,再與理論計算結果比較,最後探討臨床應用的可行性。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9801-1816
原計畫編號:NSC96-2321-B182-006-MY3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0931/07/10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藥學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