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臺灣從1980 年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低於100 人至2005 年超過千人?高居 2009 年衛生署癌症登記年報統計第二位。這個現象的原因並不是很清楚。本研究為一個3 年期計畫。利用下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 NGS), 希望能經由探討單純型及複雜型(無細胞變異)之子宮內膜增生及子宮內膜癌的(whole genome, exome, epigenetics 及RNAsignatures (mRNA or MicroRNA)及子宮內膜癌致癌有關的基因及其基因表現的壓抑及過度提高的情形。找出子宮內膜癌致癌有關的表現基因,找到有意義的分子標的,提供子宮內膜增生除黃體素以外的新治療藥物並達到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第一年先作長庚醫院切片診斷子宮內膜癌作子宮內膜癌手術且術後子宮檢體已無殘癌者之Exon array1.0 分析,也在已簽署「醫療剩餘檢體採集同意書」者或已去世者不可能簽署本同意書者進行微細核醣核酸 (MicroRNA) miRNA array分析。第二年研究計劃前半年作5 例NGS whole genome分析,建立下一代高通量測序NGS (exome)分析技術, 比較子宮內膜癌細胞與非癌內膜組織的基因表現。接著對找出有關的基因表現的壓抑及過度提高的情形用NGS 分析技術作RNA signatures (RNA-Seq ),並與exon array1.0 之轉錄體互相驗證。第三年研究計劃對選定基因做臨床病例驗証(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及 RT-PCR)。與臨床病理因子做存活分析統計,是否能作為預測復發或影響存活的生物標記。確立在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組織在和蛋白質表現產生何種共同變化導致癌化。並進行基因功能測試,是否有壓抑表現(knockdown)可以抑制子宮內膜增生的癌化或治療易再發的子宮內膜癌。找出以預防子宮內膜增生進一步轉為子宮內膜癌及子宮內膜癌治療之分子標的。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107-0351
原計畫編號:NSC101-2314-B182-046-MY3
原計畫編號:NSC101-2314-B182-046-MY3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8/12 → 31/07/13 |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生物技術(醫)
- 子宮內膜癌
- 子宮內膜增生
- 下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
- 全基因體定序
- 核醣核酸測序
- 轉錄體
- 表觀遺傳體
- 微細核醣核酸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