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子基因學、功能性腦影像學、神經電生理學等多面性研究來探討肌張力不全症-帕金森氏症的病態生理機制

  • Lu, Chin-Song (PI)
  • Chen, Rou Shayn (CoPI)
  • Huang, Ying-Zu (CoPI)
  • Lai, Szu Chia (CoPI)
  • Weng, Yi-Hsin (CoPI)
  • Wu-Chou, Yah-Huei (CoPI)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研究背景帕金森氏病主要是因多巴胺神經元的退化,臨床特徵為靜態性顫抖、僵硬、及行動緩慢,一種單純性的帕金森症狀。原發性肌張力不全症則是因為基底核功能障礙,出現持續性肌肉收縮造成肢體扭曲,一種單純性的肌張力不全症。回顧文獻,由於基因異常引起的帕金森氏病及肌張力不全症,兩種症狀會同時出現在隱性遺傳的家族性帕金森氏病病人,例如Park2、Park6 及Park7 和顯性遺傳的家族性肌張力不全症,例如DYT3 及DYT5. 這些病人通常發病年齡較早,所謂早發性帕金森氏病(EOPD)及肌張力不全症。以廣義來說,這些基因異常引起的疾病屬於肌張力不全症-帕金森氏症症候群,DPS 的大家族。近幾年報告,有一類病人引起注意是病人出現帕金森症及肌張力不全症狀的合併症狀,所謂DPS,它的病因相當複雜。鑑別診斷包括PANK2, PLA2G6, ATP13A2, FBXO7,TAF1 和PRKRA 等等。其他原因如前述Parkin, PINK1 和GCH1。這些基因,有些在我們先前臺灣EOPD 族群的研究及最近DPS 的研究曾經有發現及報告,然而尚未有針對大規範DPS 病人做系統性的研究;包括臨床特徵、基因篩檢、影像檢查及電氣生理學分析。另一方面,在國外白人有關DPS 病態生理學的研究也剛開始。本計劃,我們將針對PRNK, PINK1, GCH1, ATP13A2, PRKRA, PLA2G6 及FBXO7 所引起的DPS 進行研究。在三年研究計劃,本研究團隊將針對大規範DPS 病人的臨床、基因、影像及電氣生理學進行系列研究,包括各項資料的關關聯性分析。我們預期所獲得的資料將具有特殊性,不同於白人或日本人的結果。而這些成果將成為臺灣漢人DPS 病人的重要資訊。研究對象1. 60 位DPS 病人。 2. 300 位EOPD 病人(發病年齡小於或等於四十五歲)。 3. 300 位未發病的家族成員。 4. 500 位年齡相匹配的健康受試者。實驗方法1. 每位病人系統性Biobank 的建立,重點包括帕金森氏病及肌張力不全症資料及腦部磁振(MRI)及核子醫學(DAT)等影像檢查及氧化壓力檢測。2. 每位受試者的genomic DNA 將進行系列性基因變異及變異形式檢測,包括GCH1,PRKRA, PRKN, PINK1, ATP13A2, PLA2G6 及FBXO7 等基因。3. 針對基因異常突變的病人及對照組,進一步再進行臨床神經電生理學檢查。預期成果1. 了解台灣地區DPS 病人之GCH1, PRKRA, PRKN, PINK1, ATP13A2, PLA2G6,及FBXO7 等基因變異比率、型式及與臨床症狀及其他資料之關聯性。2. 提供各類基因異常DPS 之基因形及臨床形之特徵3. 發現各類基因異常DPS 之腦部DAT 及MRI 之異常4. 闡明各類基因異常DPS 之病態電生理學5. 找到DPS 病人的氧化壓力數值並比較在有或無基因異常DPS 之間的差異。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001-1140
原計畫編號:NSC99-2314-B182-027-MY3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1131/07/12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生物技術(醫)
  • 醫學工程
  • 肌張力不全症-帕金森氏症症候群(Dystonia-parkinsonism syndrome
  • DPS)
  •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 PD)
  • 肌張力不全症(dystonia)
  • PRNK
  • PINK1
  • GCH1
  • ATP13A2
  • PRKRA
  • PLA2G6
  • FBXO7基因
  • 早發性帕金森氏病(early onset PD
  • EOPD)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