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患者之神經心理功能及再暢通性治療後之評估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背景:有關頸動脈狹窄是否會導致認知功能缺損的議題至今仍有爭議。頸動脈狹窄會造成認知功能改變的證據多數來自於頸動脈擴張術的療效研究。除了手術程序的差異之外,各研究所採用的神經心理測驗之敏感度的差異與及許多可能影響認知表現之調節變項的控制亦有程度上的差別,這些均可能是導致結果不一致的主因。近期有學者提出一認知計時典範似乎頗具潛力可被用來解決這些限制。該典範假設,各種形式的認知測驗只要涉及速度,單是速度一個因素便可解釋絕大多數測驗表現的變異量。事實上,速度或反應時間長期以來就已被證實,其對輕微腦部失能相當敏感,其中包括:暫時性腦缺血或其他腦部循環疾患。既然頸動脈狹窄對腦部最直接的影響之一即是血液循環方面的問題,這類患者認知速度變得遲緩的症狀便極有可能比無法完成某些認知測驗的現象更早出現,只是有關速度的測試在過去有關頸動脈狹窄的研究中往往被忽略。目的:本計畫之目的是要藉由檢測各種認知功能來探討頸動脈狹窄是否真會導致認知缺損。特別是,本計畫將會針對上述關於認知速度的典範進行檢驗,以便釐清頸動脈狹窄是否真能導致認知效能的改變,同時也假設此一改變應可反映在腦部灌注與腦血管反應等檢驗的結果之上。再者,頸動脈擴張術對認知功能的長期效應也將一併被檢驗,目的是為了澄清,在頸動脈的循環改善了之後,是否有助於認知效能的增進。方法:我們將執行一系列的研究:i)檢驗頸動脈窄化的嚴重度不同是否也會產生不同程度或不同範圍的認知缺損及認知效能的改變,其中腦部循環、腦血管反應與認知速度間的關係也會進一步被討論;ii)探討各種調節變項(如:年齡、教育、一般智能、一般生理狀態及頸動脈狹窄的嚴重度等)是否可被用來預測認知功能?同時,也將藉由實驗派典分別檢驗各種調節變項與頸動脈窄化嚴重度間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認知功能;iii)最後,將檢驗頸動脈擴張術對認知功能的長期效應。上述這些研究程序與資料分析方式將分別以受試者間或混合設計進行。我們預估整個計畫至少將需要招募150名有不同程度頸動脈狹窄的受試者參與。本計畫將根據這些受試者頸動脈狹窄的嚴重度與其自行選擇的治療模式將他們分成三組:頸動脈擴張術組(N=60)、藥物治療組(N=45)及控制組(N=45)。所有受試者在12個月內將分別接受三次的神經心理衡鑑,每次間隔6個月。頸動脈擴張術組第1次衡鑑的時間將會在其接受手術之前;而其他兩組受試者第1次衡鑑的時間則是在其同意參與本計畫後的1個月內完成。本計畫採用的神經心理測驗多數也將被修改或電腦化,使有關速度的指標能被納入檢測。腦部循環與腦血管反應的檢驗也將依認知衡鑑的時程進行三次,但控制組中的受試者僅於第1次衡鑑時接受相關的檢測。所有衡鑑與檢驗的資料將持續於整個計畫收集完成並依上述的研究主題分別進行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或t-檢定等統計分析。在某些情況,特別是於檢驗各種調節變項與頸動脈狹窄等對於認知功能或認知效能的預測力時,將會分別以相關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預期結果:我們預期利用認知計時派典將比傳統的認知測驗分數更具敏感度且更能凸顯頸動脈狹窄的影響。雖然,這些變化將很可能因各種調節變項與頸動脈狹窄間之交互作用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我們預期利用腦部循環與腦血管反應的檢測的結果,將比其他變項更有助於將認知效能所產生的改變歸因於頸動脈狹窄之上。最後,我們更預期當腦部循環的效能經頸動脈擴張術的重建之後,至少在短期內(如:6個月),將有助於改善患者之認知速度。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F9902-0815
原計畫編號:NSC98-2410-H182-006-MY2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1031/07/11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心理學
  • 頸動脈狹窄
  • 訊息處理速度
  • 神經心理衡鑑
  • 頸動脈支架置放術
  •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 頸動脈擴張術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