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本計晝研究目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運用運動學分析系統(kinematic analysis system)配合臨床評估,比較改良式制動療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 mCIT) 與雙侧等運動型態訓練(bilateral isokinematic training, BIT)在動作型態重組、動作表現、 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方面的相對療效,並追蹤六個月後的相對療效。動作重組由動 作分析儀評估,動作表現、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則由臨床量表來評量。以同樣模式, 進一步探討兩種療法於居家實施的立即與六個月後的相對療效。第二個目的是探討居家 式的mCIT在上述各方面的療效。相對於居家式傳統復健療法(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以及醫院内復健式mCIT和TR的治療,個案接受居家式的mCIT是否在結束治療及 六個月後皆較有效;以同樣方式,另外探討居家式BIT的療效。第三個目的是建立預測 模式來預測兩種治療(mCIT and BIT)在日常生活功能上與生活品質的改變。Whitall (2004)建議特定研究議題應與如何將訓練療效最大化有關,且可以促使相關 專業快速的朝向有效益且有效率的復健模式發展。在許多重要問題中,可包含:(1)已有 不同研究支持的訓練計晝方案的相對療效為何;(2)是否居家訓練計晝可以成功且有效地 實行;(3)是否治療的效果可以被維持一段時間;(4)哪一類的中風病患可以在哪一種治 療方案中得到最大益處。mCIT與BIT(—種雙侧訓練模式)兩者共享幾項類似的治療原則:(1)大量的練習; (2)將功能性活動結合到治療活動中;和(3)治療對象需有中高程度以上的動作能力。比 較這兩種治療模式是有必要的,如此可了解哪一個向度的健康狀況可以由哪一種治療方 式得到較佳的改善。近年來居家式的復健允許利用健侧邊肢體的代償方法來執行日常生 活活動,然而患侧邊上肢的復原在中風後功能獨立仍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居家式的復健 中加強患侧邊肢體的復原,有助於提升居家復健的效果。本研究將應用mCIT與BIT的 治療方案於居家復健中。此外,療效研究應進一步指出對於特定類型的病人,用某一種 治療方式會優於另一種治療方式,因此,本計晝試圖找出能夠預測mCIT、BIT在日常 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效益的潛在預測因子(亦即病人特徵),以便了解何種類型的病人可 分別從mCIT和BIT獲得最大治療效益。本研究將延攬180位第一次中風病患。90位於院内復健的中風病患,將隨機分配 到院内復健式的mCIT、BIT、以及TR三組.其餘90位為出院後不再回醫院接受門診復 健治療,這些受試者將隨機分配至居家式mCIT、BIT、以及TR三組。治療計晝為期三 週,治療頻率為每天兩小時,每個星期五天。居家組每星期三次的訪視;院内復健組每 星期三次個別化治療,另外兩天,則有治療師預先計晝治療内容,教導病患,由病患自 行練習。在治療前、治療後、及結束治療六個月,分別做單侧及雙侧上肢功能性伸臂任 務的運動學分析,以及動作表現、日常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等臨床評估。本研究結果將 有助於了解不同治療方式所產生的動作控制機轉,亦提供相關復健專業人員不同治療方 案成效比較的資訊,可協助專業人員快速的推動有效益且有效率的個別化復健治療方 案。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9902-0201
原計畫編號:NSC97-2314-B182-004-MY3
原計畫編號:NSC97-2314-B182-004-MY3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8/10 → 31/07/11 |
Keywords
- 復健醫學
- 醫學工程
- 中風復健
- 運動學分析
- 上肢訓練
- 預測因子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