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計劃召集人 長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陳寬政「父母皆有所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先是父母年輕時生育及養育子女,構成一個「同居共爨」的社會單元,基本上是一個共產制度;後來有部份子女離家成家了,卻仍有未成年子女繼續留在家中接受養育;及至子女全部或大部份離家了,兩老仍不算很老,還能相依為命自力生存;待至晚年(所謂晚年又需視壽命水準而定)後期,兩老中其一死亡了,而存活下來的老年父母又已喪失獨力生活的能力與意志,在東方社會中大略不同於西方社會,乃遷入子女家中或附近就養接受照顧,至死亡為止。此一過程不但牽涉到老年父母的年齡與婚姻狀況是否鰥寡孤獨,也牽涉到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及是否有子女可為依恃,更牽涉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彼此主觀意願與客觀能力的衝突與妥協,乃是一個相當複雜難解的動態過程。老年人的居住型態直接關聯著其生平抉擇與境遇,有偶的老年人可以選擇僅與配偶同居,無子女的老年人不能選擇與子女同居,健康的老年人可以選擇獨居,無生活資源的老年人不能選擇不依賴他人生活。目前65 歲以上的老年人都出生於1940 年以前,他們的主要生育期間在1970 年以前,除部份大陸來台軍人外,多數都育有子女,也都無法在工作期間累積足夠的退休資源,健康狀況不佳卻不致命,所以老年與子女同居就養發展為主要的居住與生活型態。我們可以預見未來,隨著低生育率的父母人口邁入老年,與子女同居就養的可能性將會降低,老年僅與配偶同居或獨居的比例將會攀升;如果老年人生平累積仍然不足,老年退休的保障制度仍未建立,健康狀況則因疾病致命程度降低而更形惡化,老年人的生活與居住型態將發展為一大規模的社會問題。為了深入瞭解此一問題,本研究計劃將分三年就老年人居住型態的動態建構人口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的分析模型,說明老年人個人特質及婚育抉擇對於居住型態及其轉變之影響;我們的分析扣緊年齡與個人特質間的關連,以年齡增漲連結婚姻與健康狀態之改變,為居住型態及其轉變的關鍵因素。居住型態改變因調適新環境的要求而形成壓力,此壓力若沒有適當的調適,可能會影響老人的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我們將發展觀察測度的工具,解析老年人遷入安養院所或老人住宅所產生的壓力症候及調適策略。居住型態不只是老年人個人特質的函數,更是老年人生平婚育抉擇的結果,我們將分析台灣婦女結婚年齡、生育數目、生產方式之趨勢與變化,並據以建立婦女生育率、生產方式的選擇模式,以及這些抉擇對於晚年居住型態之影響。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F9708-0438
原計畫編號:NSC95-2745-H182-001-HPU
原計畫編號:NSC95-2745-H182-001-HPU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8/07 → 31/07/08 |
Keywords
- 社會學
- 老年居住安排
- 遷住壓力
- 調適策略
- 婚育抉擇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