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背景血管型認知損傷一詞意指患者的認知缺損或失能源自於中風或相關的腦血管病變。然而腦血管病變並不盡然會引發明顯的認知損傷卻相當常見。為何部分患者較能阻抗已知的病灶而不發作的原因仍不清楚。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研究中,認知儲備理論可被用來解釋此臨床-病灶表徵不一致的現象,但此理論是否也適用於血管型認知損傷的患者仍屬未知。目的本計畫擬檢視血管型認知損傷參與者的認知功能與變化是否符合認知儲備理論的預測。同時,也欲探索血管病變與認知功能的關聯是否也受認知儲備力的調節。方法本計畫包含四個研究。研究1預計招募320名罹患血管型認知損傷參與者,部分來自於林口長庚醫院中風登錄系統,一部份來自近3個月出現中風或短暫性缺血發作的患者。所有參與者均須完成兩階段(基準線與>=18個月追蹤)全面的神經心理衡鑑與腦攝影。與認知儲備力相關變項(如:教育、中年時職業、社交活動與認知訓練參與等)將予以量化用以代表認知儲備力,再以相關分析和階層多元迴歸分析檢視中風危險因子、腦血管病變(如:萎縮、梗塞、白質病變)與認知表現的關聯。研究2擬測試以實徵取向測量認知儲備力用以解釋血管病變與認知表現之關聯與認知變化的軌跡。此實徵取向是根據潛在變項模式將認表現區隔成數個因素:腦功能相關、人口學變項相關與殘差值(代表認知儲備力的指標)。接著,以一系列分析方法:含序位邏輯斯迴歸模式、Cox比例風險模式及線性模式等驗證此實徵取向認知儲備力的適用性。此外,此實徵取向求得的認知儲備力指標將與其它被認為可代表認知儲備力的變項進行相關分析,亦將檢驗此指標如何調節其它認知能力的變化。研究3和4擬驗證有關認知儲備力的重要假設。這項假設是區分認知儲備理論和其它相關儲備理論的主要論點─補償效果。將利用多模組功能磁振攝影評估腦灌流、血管儲備力、和休息狀態功能連結。再將血管型輕度認知損傷的患者依認知損傷的組態進行分組。各組在腦部各區或網路之腦灌流、血管儲備力與功能連結所出現的差異將進行組間比較。同時也將控制認知儲備力,針對腦血管功能狀態前後呈現的差異與認知表現前後的差異進行迴歸分析。預期結果我們預期不論以何種取向求得知認知儲備力會調節血管型認知損傷者之腦血管病變和認知的關係及兩者在兩階段中變化的軌跡。不同區域或網路之腦灌流、血管儲備力與功能性連結所呈現之活化上的差異可支持補償效果,且認知儲備力高者更會強化此補償作用。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F10901-0370
原計畫編號:MOST107-2410-H182-008-MY3
原計畫編號:MOST107-2410-H182-008-MY3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8/20 → 31/07/21 |
Keywords
- 心理學
- 血管型認知損傷
- 腦血管儲備能力
- 認知儲備能力
- 神經心理衡鑑: 休息狀態功能連結
- 腦梗塞
- 白質病變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