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複合異體移植 (vascularized composite allotransplantation, VCA) 為具有突破性以及造福傷患之新興技術,代表性手術為換臉和換手。 結構與功能重建為複合異體移植重要課題之一,研究重建與其促進療法均需要長程監測。過去使用的監測方法 (如電生理等) 具有高侵入性、無法長程 (超過一個月) 監測、無法直接應用於臨床等缺陷。非侵入性的活體長期監測方法正是目前亟需,可供了解重建的過程與機制,並可自由篩選各種促進重建的潛力療法,富有臨床與學術價值。 本研究團隊已於先前計畫《以磁振與光學造影建立異體複合組織移植之活體功能性監測平台》以及《以分子影像監測異體複合組織移植之結構與功能重建:建立非侵入性活體動態平台》中,運用分子影像方法,在神經切斷重接和血管移植等簡單動物模型上,初步建立了針對神經再生與血管/血流之結構功能重建的長期活體監測平台:在神經再生方面突破技術困難,第一個成功對神經切斷模型大鼠臉部功能性磁振造影 (functional MRI, fMRI) 進行了長達一年的長程縱向性監測 (long-term longitudinal)。在血管/血流方面,建立了現在唯一可非侵入性長程監測血管管壁與管徑厚度的超音波 Vevo 2100 造影,將會是臨床 VCA 不可取代的方法;對血流螢光造影 (fluorescence imaging),本團隊開發了一系列新穎造影劑,造影品質遠較市售者優越。 從初步結果中釐清必須進一步補足監測之目標: 一、以擴散張力影像磁振造影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I; DTI-MRI) 進行腦部可塑性的長程結構造影分析。 二、不成功的行為可能源於神經因性或肌肉因性。因此將使用超音波造影、DTI-MRI、近紅外線光譜造影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maging) 等造影來監測肌肉,並加上復健訓練。 三、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造影方法,能夠區分血流與淋巴。將散斑造影與螢光造影配合比較,即可區分何為血流、何為淋巴。 在此提出進一步的深入進階計畫,將監測平台更加完備化,確保監測有效;然後將此完備平台正式應用於複合異體移植動物模型上,並用以監測潛力療法評估療效。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401-1124
原計畫編號:MOST103-2314-B182-031-MY3
原計畫編號:MOST103-2314-B182-031-MY3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01/08/15 → 31/07/16 |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醫學技術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