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細胞與趨化激素在具有腫瘤床效應的腫瘤中所扮演之角色

  • Chen, Fang-Hsin (PI)
  • Chiang, Chi Shiun (CoPI)
  • Hong, Ji-Hong (CoPI)
  • Wang, Chun-Chieh (CoPI)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腫瘤的生長與以及對治療的反應取決於腫瘤的微環境,我們先前在前列腺癌的動物模式的研究中發現,未照射的腫瘤生長在已被照射過的組織上,會產生"腫瘤床"效應,包括腫瘤生長遲滯、血管密度低下、以及顯著的腫瘤壞死與缺氧。此外還有大量的腫瘤內巨噬細胞會聚集在腫瘤缺氧區,而血管的形成乃藉由脈管生成(vasculogenesis)的機制並伴隨著血管外皮細胞(pericyte)緊密貼附,此型態的血管會對放射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治療具抵抗性,此研究成果可以解釋為何經放射治療後復發的腫瘤常對於後續的放射治療或是化學治療的反應較差(發表於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1)。我們也同樣在接受分次放射治療的腫瘤中發現相似的腫瘤微環境,其中腫瘤內巨噬細胞可經由分泌血管新生相關的因子來促進腫瘤的生長(發表於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7)。這兩篇論文顯示血管反應以及免疫細胞在腫瘤生長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們正在利用另一個黑色素瘤的動物模式來研究腫瘤床效應,發現此腫瘤除了有完全不同的血管結構及數量極低的腫瘤內巨噬細胞之外,腫瘤生長速度異常緩慢。藉由這些以前以及正在進行的研究,我們假設巨噬細胞浸潤到腫瘤內的數量是取決於腫瘤細胞本身的特性,而在腫瘤微環境中巨噬細胞的顯型(phenotype)會直接影響血管生成的機制。本計畫的總目標是研究不同腫瘤生長於"腫瘤床效應"時巨噬細胞的反應特性,本計畫將提供我們預測放射治療後腫瘤復發的行為模式及設計更佳的治療方法之重要訊息。本研究的具體目標為:1. 在不同的腫瘤床效應中研究血管生成機制與腫瘤微環境之差異2. 探討腫瘤細胞的趨化能力及巨噬細胞在腫瘤床效應中扮演的角色3. 以巨噬細胞為標的來測試調控腫瘤微環境的可能性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309-0118
原計畫編號:MOST103-2314-B182-062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1431/07/15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生物技術(醫)
  • 腫瘤床效應
  • 脈管生成
  • 腫瘤內巨噬細胞
  • 腫瘤微環境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