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體和病原因素為基準的登革出血熱防治研究---以人體和病原因素為基礎的登革出血熱治療指引

  • Liu, Jien-Wei (PI)
  • Chen, Yao Shen (CoPI)
  • Chen, Yen Hsu (CoPI)

研究計畫: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補助

研究計畫-專案詳細資料

摘要

研究背景:台灣登革熱病患大部份是成年人,而登革出血熱(1997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 Lee & Liu et al. Am J Trop Med Hyg 2008 ;79:149-153)。雖然大量靜脈輸液可以改善兒童登革出血熱預後,但對於有合併症的中老人給予大量静脈輸液治療,反而易造成肺水腫和呼吸衰竭。我們己有初步的分折結果,針對成人非休克性登革出血熱個案來比較口服水分補充(病人平均年齡54.6±15.5 歲)和静脈輸液(病人平均年齡55.9±11.6 歲)療效,發現兩者預後並無差異且接受口服水分補充病人有較少發生肋膜積水比例(Lee & Liu et al.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2010;104:541-545)。2009 年WHO 對登革熱分類有新的定義,然而針對2009 年新登革熱分類的適當性並無臨床證據支持。研究假說:我們假設不同年齡層者,當罹患登革熱後若接受不適當的輸液易導致體液超載,所以不同年齡層者應有不同的輸液治療方式。另外為了評估WHO 於2009 年宣佈新的登革熱分類法之適當性,所以我們訂定以下目標來檢驗之。特定目標與研究方法:第一研究目標是聯合高雄地區各醫學中心(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多中心合作,比較登革熱病人接受口服補充液和静脈輸液的療效。病人依2009 年新的登革熱定義來分類。研究個案依年齡層區分為20-40 歲和41-60 歲二組。個案隨機性分配接受口服補充液或静脈輸液的治療。排除個案為<20 歲和>60 歲、懷孕、無法口服,持績嘔吐者、神智不清、呼吸困難和血壓不穩定。静脈輸液以生理食鹽水為主。從病人來院開始,前1 小時以6cc/kg/hr 輸注,之後為3cc/kg/hr 輸注2-4 小時,視病情調至<2cc/kg/hr 至第三天。口服補充液以Nudrink (1table in 120ml water; contains Na 56mmol/L, K 20mmol/L, Cl 46 mmol/L, citrate30mmol/L, glucose 140mmol/L) 補充液為主,病患每天口服補充液需達1500cc 以上,口服補充液從第1 至第3 天。兩組病人中若有血壓下降或嚴重出血則列入失敗治療並進入救急措施給予輸血或代用血漿救治。兩組病人無論是治療成功與失敗,我們都分析其原始(innate)和適應(adaptive)免疫反應的差別、病毒量和病人預後。第二目標是以免疫和病人預後的角度來檢視2009 年WHO 登革熱分類法的適當性。前瞻性把病人依1997 年和2009 年WHO 登革熱的定義來區分,比較他們之間的原始和適應免疫反應、病毒量和臨床預後是否有所差異。如果在研究期間登革熱病例減少,我們將延長收案時間來完成研究,並且利用這段延長的時間,我們採回溯性分析2002 年730 位和2008-2010 年1000 位保留有血清檢體 (經病患同意) 的登革熱病人,重新以1997 年和2009 年WHO 登革熱的定義來分組並比較二者間的免疫反應、病毒量和預後是否不同。另外我們也回溯性利用這些留有血清檢體的登革熱病人,依有無發生肺或肋膜積水分成二組,探討這二組病人的輸液方式的差別並分析二者的免疫反應、病毒量和預後是否不一樣。預期成果與研究整合性:研究成果提供登革熱治療指引的證據,針對不同年齡因素應有不同的輸液方法並和免疫反應結果做相比對。本研究預期可減少病人不必要的體液負荷併發症,降低住院天數和醫療費用,這對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尤其重要。本計畫與人類基因型如何影響登革出血熱 (第一子計畫)、登革出血熱免疫分子機轉 (第二子計畫) 和不同血清型病毒如何影響登革出血熱 (第四子計畫) 的研究需互相合作以釐清基因-年齡-病毒-輸液治療的關係。另外也提供第三子計畫日後研究不同年齡和有糖尿病者之治療研究參考。

Project IDs

系統編號:PC10007-0004
原計畫編號:NSC100-2314-B182A-090-MY3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01/08/1131/07/12

Keywords

  • 臨床醫學
  • 公共衛生學
  • 登革熱
  • 靜脈輸液
  • 口服輸液
  • 免疫差異

指紋

探索此研究計畫-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